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北路682号(汉阳市政建设大厦)
电话:027-84466661
电邮:bgs@whhysz.com
春风拂绿野,奋进正当时。眼下,“金三银四”的春季招聘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各交通运输院校举办的招聘活动现场热潮涌动。
一场场充满了许多活力与机遇的招聘活动背后,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清晰展现。哪些人才最受行业欢迎?哪些岗位的需求在上升?面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交通运输院校采取了怎样的人才教育培训策略?为毕业生提供了哪些就业服务?日前,记者走进交通运输院校春季招聘活动现场,对202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采访调查。
3月7日,北京交通大学举行2025届毕业生春季首场大型供需双选会,200余家企业带来超8000个就业岗位,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领域的有名的公司纷纷向毕业生抛出橄榄枝。
双选会现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现出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家子公司面向土木工程、铁道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展开招聘;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多家企业大量招揽车辆工程及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多家单位也积极招聘公路工程、道路与城市轨道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类的人才也是交通运输就业市场的热门需求。据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刘炜介绍,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及车辆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成为核心需求,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需熟练掌握行车调度、智能信号控制、供电系统维护等技术。
近年来,航运业的持续向好发展让远洋航运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庆华表示,企业对持有船员适任证书的毕业生需求迫切,水手、机工等基础岗位需求保持稳定,而高级船员岗位缺口则持续存在。
通过采访多家参加招聘会的企业,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相比从前对毕业生单一专业技能的要求,如今,用人单位更青睐具备跨学科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公司的一项主体业务是通过人工智能为轨道交通隐患识别和预警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应聘的学生既熟悉轨道交通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模型及算法方面的实践经验。”北京交通大学供需双选会现场,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主管杜越欣告诉记者。
当下,汽车行业正因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面临人才结构的重塑。“传统燃油车技术需求收缩,智能驾驶、车联网、共享出行运营等新兴领域的需求上涨。”刘炜说,“车企需要人才兼具软件开发、用户体验设计及跨行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汽车金融与后市场服务还要求应聘者拥有数据分析和商业模式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的人需求的变化,交通运输行业持续深化服务质量建设。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邮轮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丽莉表示,为更好适配国际邮轮旅游市场发展需求,近年来,邮轮公司开始招聘更多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出色外语水平、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发展还催生了很多新岗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调研发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近年来新增智能建造技术员、数字化施工管理员岗位,需要学生掌握智能施工设备操作与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咨询类企业中低碳交通规划师岗位需求上涨迅猛,除了交通运输专业相关知识外,该岗位还需学生熟悉公路工程碳排放核算标准。
“毕业和就业完全无缝衔接,岗位也很适合我,线日,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专场招聘会现场,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23级学生周淼与企业顺利达成实习和就业意向,未来通过岗前培训和实习考核后,他将直接成为该企业的员工。
据了解,周淼的岗前培训将在校内的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成。该实训基地可模拟道路施工、桥梁实施工程、隧道施工、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道路养护等工作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实操能力。“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建‘金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目的是为企业‘定制化’培养技能人才,助力学生‘毕业即就业’。”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莉说。
为切实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各交通运输院校纷纷与企业携手,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学生量身定制契合行业需求的成长路径。
上海海事大学创新构建“企业家辅导员”模式,邀请航运界、金融界的企业高管和杰出校友担任“企业家辅导员”,通过讲座、实习指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截至目前,已有近100位企业家去参加了,累计服务3000余名学生。
“为培育更符合船企需求的海员,我们与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等25家国内知名航运企业一同组成卓越海员教育培养协作组,打造万吨级教学船“育新”轮、校内仿真模拟船及协作组联合跟岗实习船队、公司运营顶岗实习船队,创设校企互补、虚实结合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体系完备、设施一流的实训条件。”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马洪涛说。
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智能网联汽车现场调试工程师、现场运维工程师的迫切需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汽车现场工程师学院,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精智能网联汽车装配、调试与维修,懂智能网联汽车标定与测试工艺,会现场生产管理与运营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联合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参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运营,实现专业相关知识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持续创新学生培养方式的同时,各交通运输院校顺应行业发展新趋势,一直在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让人才教育培训更加契合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南通大学紧密围绕智能网联交通发展,构建“交通+人工智能+大数据”交叉学科架构,同时逐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新增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无人驾驶导论、车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前沿课程,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职业道德相长的新课程体系。
“我们结合智慧航运发展需求,新设了智慧交通专业,依托数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基础知识,培养熟练掌握智慧交通感知、传输、控制相关知识及具备相关这类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智慧交通工程规划、建设、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杨神化说。
低空经济是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低空经济发展需求,新设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专业,并提出以航空专业为核心拓展临空产业相关专业的构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无人机操控、维修保障、空域管理、地形测绘等低空经济核心专业方向,增设无人机测绘技术等低空技术应用类专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岗位推荐信息,现在我已签约心仪的航运企业,马上就要开启远洋运输生涯了。”谈及毕业去向,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2025届毕业生徐雨飞的话语中满是喜悦。
据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选择,大连海事大学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持续加大岗位供给力度。春季开学以来,学校精心筹备举办多场招聘会,3月19日举办的“春风行动”2025年春季毕业生双选会,吸引了来自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信息传输、建筑、金融等多个行业的306家企业参与。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也积极开展校院二级“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深挖行业资源,拓展重点校友企业,同时主动对接行业保障系统,通过与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等地方人才市场的交流沟通,持续加强优质就业资源供给。
据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郑军介绍,2024年9月至今,学校采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招聘服务模式,为毕业生提供岗位2万余个,目前学校2025届毕业生中,航海类专业签约1000余人,船舶制造类专业意向签约300余人,信息、经管及人文旅游类专业达成签约意向300余人。
积极拓展就业资源之外,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也是交通运输院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
“学校就业服务平台提供的招聘信息非常精准,帮我节省了大量筛选时间。”南通大学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2025届毕业生卢康说,自己通过学校就业服务平台推送的信息,成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岗位。据了解,该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打造的服务平台集成了招聘信息查询、简历优化、职业测评、模拟面试等功能,可每周根据毕业生求职意向与企业岗位需求来做精准匹配,向毕业生推送符合其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的优质岗位信息。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也积极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开通微信服务端,通过线上渠道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及求职指导、职业心理测试等多元化服务。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充分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原有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基础上,开发了具备简历自动修改、岗位智能匹配投递及模拟面试等功能的“北京交院AI就业官”。“学生上传简历后,‘AI就业官’可一键生成简历诊断报告,并根据求职方向筛选推荐匹配职位。”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就业云平台负责人孟迪说,“‘AI就业官’还可化身面试官,与学生进行模拟面试问答,并给出改进建议。”
就业服务有的放矢,才能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难题,提升学生就业意愿。面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求职意向的毕业生,各交通运输院校积极开展个性化指导,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精准、贴心的支持与帮助。
“我们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对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专业技能、家庭情况等做全面摸底,并为其量身定做就业方案。”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党委书记王小军说。
春招期间,北京交通大学依托“职点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职点一对一”个性化咨询,10余名咨询师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有意向回乡择业的毕业生开展精准帮扶,组织家访小组“携岗上门”,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联系在毕业生所在地设有分支机构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适配岗位。
在扎实开展各项就业服务的同时,就业教育也成为当前交通运输院校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学校基于航海类学生和非航海类学生的不同特点,构建了‘立足航运,水陆结合’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体系,自新生入学即启动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其大学四年。”上海海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海峰说。
集美大学也十分重视“全过程育人”,从大一的职业启蒙沙龙到大四的“岗位适配诊断”,就业教育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从入学时的懵懂,到毕业时的从容,我见证着学生们的成长蜕变。每一场就业教育活动,其实都是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筑牢根基。”集美大学2025届航海技术专业辅导员朱懿说。
通讯员 高剑桥 冯杰 焦玉玲 范苏 刘金昆 王鑫 袁茜 朱孔阳 王维 薛可炎 朱雅君 梁静芸 张春晓 对本文亦有贡献
我对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充满信心。就业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关键一步,更是学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面对就业市场的复杂形势,学校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完善相关就业工作制度、校领导带队“访企拓岗”、举办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桥梁。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就业服务,助力每一位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上扬帆起航。
校招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时机,我们积极行动,携手中江国际集团、中远海运集团等30余家优质企业,为毕业生带来1000余个岗位。目前,超半数毕业生已成功签约。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开展多场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为毕业生介绍行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入职门槛、晋升途径等,让毕业生明确自身职业规划。同时,我们秉持“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鼓励毕业生不焦虑、不逃避,积极抓住机遇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就业工作一刻不容松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供精准帮扶,助力毕业生们找到心仪的工作。
从投递简历到最终面试,每一步都让我对职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刚开始投递简历时,我对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不够明晰,导致简历筛选通过率较低。随着反馈的积累,我一直在优化简历,更多突出我与岗位匹配的技能和经验,获得了不少面试邀约。在求职过程中,学校举办的宣讲会、简历指导、面试辅导等活动帮助我更好地进行了自我定位,校友资源和就业推荐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机会,衷心感谢学校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切实帮助。
入学时,我就在就业指导课上完成了自己的职业兴趣测评,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了三年学习计划。在校期间,我热情参加电子信息学科竞赛、大学生讲思政演讲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不断的提高求职核心竞争力。大一下学期,我报名了集成电路班校企联培项目,如今,我已经在岗实习半年有余,曾多次深入产品一线协助完成技术工作。感谢学校搭建的就业平台,感谢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支持,让我能勇敢逐梦。未来,我将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的培养,坚定不移走好技能报国之路。